移动处理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迅速膨胀的过程,这其中安卓系统的盛行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中高端手机没有个四核CPU都不好意思拿出手,业界将这种硬件竞赛戏称为“核”战争。不过现在风向似乎开始发生了改变,厂商巨头不再重点提及移动CPU的“多核”,而是追求更高的能耗比与更智能的解决方案。
■移动设备的限制条件:功耗以及散热
移动设备为了强调便携性,对功耗以及散热的要求比PC设备要高得多,假如一味地堆积CPU核心,在性能提高的同时处理器功耗也将成线性增长。近年来移动设备电池容量一而再再而三冲破记录,甚至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要千方百计地为电池电芯保留足够的空间,即便如此也很难满足多核CPU满载运行的胃口。
退一步讲,就算厂商不在乎续航时间,散热问题也会成为拦路虎:移动设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散发出的热量是有限的,如果处理器的发热超过这个上限,结果就是处理器温度飙升,然后和台式CPU一样出发自动降频率,最终用户体验得不到任何提升。
在这两个限制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之前,多核竞争带来的影响往往弊大于利,而且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另外的问题:软件的适用性。
■软件应用跟不上处理器发展步伐
和传统PC一样,移动设备软件必须对多核处理器做出充分优化才能发挥CPU性能,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去合理分配CPU资源往往让程序开发者头疼。高通在九月初就放出一组颇具说服力的统计数字:高通实验室专门统计了中国市场下载量排行前20的App,结果发现其中85%以上App运行时只调用了两颗CPU内核,在最常见的10个App中只有一款App用到了第三个CPU核,而且只使用了4%。其他的九个App只用到两个CPU核。把四核全部用上的App一个都没有。
移动处理器不只有CPU一个部件,更多任务其实是由GPU、DSP等其它专用引擎来分别完成,例如与用户体验直接相关的网页浏览、导航、游戏等就更加依赖GPU性能,软件应用更是如此:如UI渲染会用到GPU,照片滤镜则会用到ISP,传感器使用SSP来计算,简单叠加CPU核数只会造成资源浪费,却无法带来用户体验的提升。
可喜的是,现在上游移动处理器厂商已经在逐步淡化多核概念,进而转向提高单核能耗比以及依靠异构处理等方式来提升产品竞争力。
资讯排行
- 买不起触摸版MacBook?其实用iPad也能体验
- 珀金埃尔默新型QSight™ 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帮助分析实验室实现高灵敏度、高通量和高效率样品分析进程
- 村田适用于车载以太网BroadR-Reach的静噪元件
- LTE-V2V协议冻结 开启汽车智能网联市场大幕
- Hexiwear,一款可以编程的手表
- 三美电机开发出小型MEMS压阻式数字压力传感器
- 借助新型60V FemtoFET MOSFET缩小工业元件占位面积
- Maxim发布业界最小八通道高边驱动器MAX14913,全面提升工业4.0应用体验
- 安森美半导体扩展CMOS 图像传感器PYTHON系列,推出紧凑的SVGA器件
- 大数据时代的核心:超高速短距离光互联
- 七大不可思议 盘点3D打印机技术惊奇应用
- 拍子弹时间不是问题!超高速抓拍单电点评
- 打电话上网全能 超低价3G通讯平板推荐
- 双城记(长崎&东京) 三桥NEX-5R日本游记之三
- 蒸汽朋克再袭 四款DIY达人USB产品秀